我们认为,四季度蛋白粕有望走出先抑后扬趋势,主要受国际供应端、贸易政策及国内供需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关键变量在于中美、中加贸易谈判进展。
豆系来看,美豆减产幅度有限,单产较高已成定局,中国采购持续缺席导致美豆出口销售低迷,构成基础压力。若关系缓和导致美豆关税取消,中国采购量回升将提振CBOT大豆价格并增加国内供应预期。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政策尚未出现实质性松动,但就农产品外其它板块有松动进展。另外,随着进入四季度,南美大豆将进入种植期,此前美国气象机构预测四季度出现拉尼娜概率显著增加,若天气异常,可能引发市场对远期供应的担忧,为价格提供潜在支撑。国内方面,豆粕市场预计进入去库存阶段,在当前关税水平下美国大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11-12月船期进口大豆采购仅完成约一成,市场预期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进口大豆供应趋紧,豆粕产出量将随之下滑。需求端来看,豆粕消费受生猪养殖利润恢复程度影响,四季度有一定提振。
菜系来看,中加贸易关系同样未见缓和,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产品的加征关税措施延续,使菜籽粕进口持续受限,继续为菜粕价格提供支撑。菜粕供应则维持偏紧格局,由于中加关系未改善,加拿大油菜籽进口受限,中国虽寻求从阿联酋、俄罗斯等地进口替代,但这些来源供应量有限,难以完全填补缺口。需求端来看,进入四季度,水产养殖进入淡季,菜粕主要需求回落,但后续可能受益于豆菜粕价差扩大可能带来的替代需求增长。
风险因素:着重关注南美天气变化、中美及中加贸易政策动向以及国内供应端实际恢复程度等风险因素。
2025年三季度,CBOT大豆期货价格整体呈现偏弱震荡走势,美豆主力合约在9月中旬跌至1025美分/蒲式耳附近,主要压力来自中国买家持续缺席美国新季大豆市场。美国大豆产量预期总体良好, USDA9月供需报告将2025/26年度美豆产量预估上调800万蒲式耳至43亿蒲式耳(主要因种植培养面积增加),但单产略降至53.5蒲式耳/英亩;尽管期末库存调增至3亿蒲式耳,但全球大豆库销比环比收紧,表明供需基础并未全面宽松。中美贸易谈判成为关键变量,但三季度多次会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对美豆采购意向降至冰点(登记量为零),导致美国大豆出口销售同比减少,农民面临亏损压力。与此同时,中加贸易关系呈现微妙变化,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进口仍受保证金措施限制,未出现实质性解禁;中国转而增加从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地的菜籽类产品采购。
国内豆粕市场在第三季度面临供应宽松但远月偏紧的格局。大豆到港量庞大,油厂开机率高企,豆粕库存累积至年内高点,导致现货价格高位震荡,基差走弱。但需求端表现平淡,猪价偏弱抑制饲料采购积极性,加之豆粕替代效应强劲,限制了价格上行空间。菜粕方面则呈现供需双弱但库存去化态势:进口油菜籽到港偏少(尤其加拿大源受限),国内菜籽、菜粕库存均同比回落,然而水产旺季需求支撑价格底部,豆菜粕价差扩大则抑制其添加比例。整体上,三季度蛋白粕市场聚焦于近端供应压力与远端中美关系不确定性,豆粕表现弱于菜粕,但四季度南美供应衔接缺口及贸易政策潜在变化可能成为价格拐点的重要触发因素。
根据2025年9月USDA报告数据,2025/26年度美豆种植培养面积较8月小幅上调20万英亩至8110万英亩,但仍明显低于7月预估的8340万英亩,反映出本年度美豆种植培养面积整体收缩的趋势;单产方面,USDA将2025/26年度美豆单产从8月的53.6蒲式耳/英亩下调0.1蒲/英亩至53.5蒲/英亩,尽管略低于市场预期的53.3蒲/英亩,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显示出作物生长状况整体良好,未受8月东部和南部产区高温干燥天气显著冲击;产量方面,基于面积和单产的调整,2025/26年度美豆产量预估约为42.9亿蒲式耳,虽较8月预估的42.92亿蒲略有下调,但仍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仅次于2024/25年度的创纪录产量,相比之下,此前Pro Farmer调研报告曾预测美豆单产可能达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的53.0蒲式耳/英亩,产量预估为42.46亿蒲式耳,但USDA实际报告的单产和产量均高于这一调研数据。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大豆供应量较8月预期增加800万蒲式耳,但出口需求因国际竞争加剧而被下调2000万蒲式耳至16.85亿蒲式耳,导致期末库存上升至3亿蒲式耳。总的来看,USDA报告呈现中性偏空基调,但市场仍关注中美贸易谈判动向及天气对单产的潜在影响。
根据USDA9月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25/26年度全球大豆供应总体小幅收紧。全球产量预估为4.2587亿吨,较8月预估下调了50万吨。同时,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估为1.2399亿吨,较8月预估下调了90万吨。这表明全球大豆供应虽然依然充足,但比此前预期的略微紧张一些。
根据USDA9月供需报告数据显示,巴西2025/26年度大豆产量预估维持在1.75亿吨的高位,出口预估也稳定在1.12亿吨。巴西大豆期末库存预估甚至上调了30万吨至3726万吨。阿根廷2025/26年度大豆产量预估维持在4850万吨,但其出口预估上调了20万吨至600万吨。不过,其期末库存预估下调了80万吨至2385万吨。
不过,根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宣布启动拉尼娜观察,指出未来几个月从中性状态过渡到拉尼娜的概率超过70%。CPC预测,10-12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的概率高达71%,2025年12月至2026年2月将降至54%。拉尼娜可能加剧巴西南部与阿根廷的干旱风险,影响大豆产量。
根据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最新报告及美国生物能源政策动向,2025年美豆内需呈现压榨需求强劲、生物燃料驱动显著的特点,但出口疲软导致库存积累,整体内需韧性充足。根据NOPA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8月大豆压榨量预计为1.82857亿蒲式耳(调查平均值),虽然因季节性工厂维护环比下降6.6%,但同比大幅度增长15.7%,且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这表明美国国内压榨产能持续扩张,新建和扩建的工厂(如诺福克压榨厂)提升了加工能力。美国农业部(USDA)更将2025/26年度大豆压榨预测上调1500万蒲式耳至25.55亿蒲式耳,主要动力来自豆粕出口增长。同时,生物燃料(尤其是生物柴油)对豆油的需求是美豆内需的核心增长点。NOPA报告数据显示,8月底豆油库存预计为12.98亿磅,环比下降5.8%,尽管USDA预测年度期末库存可能上升,但短期仓库存储下降暗示生物燃料生产消耗显著。
白宫及环保署(EPA)正审议一项关于可再生燃料标准(RFS)的补充规定。核心争议在于是否要求大型炼油厂补偿近期因小型炼油厂豁免而损失的约11亿加仑生物燃料掺混义务。目前提案倾向让大型炼厂承担约50%(约5.5亿加仑)的豁免量。若此政策落地,可能新增约5.5亿加仑的生物燃料需求,进一步提振豆油消费。生物燃料生产商和农业团体强烈支持完全补偿,认为这对防止农产品市场崩溃至关重要;而石业则警告这将大幅度的增加其成本。这项决定预计在10月底前公布,其结果将直接影响豆油在生物燃料领域的长期需求前景。
USDA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尽管内需(压榨)上调,但由于国际竞争加剧(特别是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和阿根廷的压力),2025/26年度美豆出口预期下调了2000万蒲式耳至16.85亿蒲式耳(约4587万吨)。这一增一减导致美豆期末库存预估上调至3亿蒲式耳。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其采购动向的巨大变化是冲击美豆出口的核心因素。往年9月同期,中国买家通常已开始预定美国新季大豆超1000万吨水平,但2025年三季度以来,中国尚未订购任何一船美国新季大豆。尽管近期美豆价格(9-10月船期)比巴西豆便宜80-90美分/蒲式耳,但由于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这使得美豆在中国的到岸成本大幅度的提高,价格上的优势几乎丧失。另外,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持续降低。其市场占有率已从2016年的约40% 下滑至2024年的20% 左右。截至2025年9月11日,USDA最新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数据显示,2025/26年度美豆净销售54.1万吨,环比减少27.7万吨,落在市场预估区间(40–160万吨)低端;同期装船仅23.4万吨,同比降幅约26%,且当周对中国(大陆)装船量连续第三周为零,已售未装船的美豆亦全部清零,显示中国买家在新作年度仍完全缺席。
2025年三季度以来,南美大豆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主要受中国买家持续转向南美采购的推动。巴西大豆出口尤其旺盛,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将2025年9月大豆出口量预估由675万吨上调至743万吨,环比8月812万吨减少约8.5%,但较去年9月的516万吨仍大幅度增长44%,创历史同期新高;年初至今巴西已累计出口大豆约9530万吨,同比增约7%,第四季度预计还将出口约1600万吨,推动全年出口目标达到创纪录的1.1亿吨。与此同时,阿根廷大豆出口也表现积极,美国农业部将其2025/26年度出口预估上调20万吨至600万吨。中国需求的转移是核心驱动因素,贸易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商已预订约740万吨大多数都用在10月装船的大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南美。
2025年三季度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8月单月进口1227.9万吨,1-8月累计达7331.2万吨,同比增长4%,但进口金额同比下降9.3%。进口来源呈现高度集中化特点,中国几乎完全依赖南美供应,已预订约740万吨10月装船的南美大豆,占预期需求的95%;而受加征25%关税影响,美豆价格上的优势尽失,同期对美采购量罕见降至零。未来四季度进口趋势将主要根据中美贸易谈判进展,若关税壁垒持续,南美主导格局将进一步加强。
根据钢联调研预期,国内9月预计到港1030万吨,10月900万吨,11月750万吨。9-10月船期已基本采购完成,但11-1月船期买船进度缓慢,分别为11月15.2%、12月1.5%、1月0%。短期内,大豆到港量充足(预计9-10月月均到港量900万吨以上),供应有保障。但大量进口也导致国内豆粕库存迅速增加,加之南美大豆价格高企,威胁到油厂的压榨利润。远期来看,11月及以后的供应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2025年三季度国内主要油厂开机率及压榨量维持同期高位,高压榨主要得益于充足的进口大豆供应,同时,虽然豆粕产出增加,但由于生猪去产能进度相对一般,整体饲料下游需求尚可,累库速度并不快。不过对后市,尽管双节备货需求对豆粕消费形成一定支撑,但高压榨仍导致豆粕库存持续积累。短期来看,充足的原料供给将继续支撑油厂高开机率,但需重视下游豆粕提货及库存变化对压榨节奏的潜在影响。
根据Mysteel农产品对全国主要油厂的调查情况显示,三季度国内主要油厂开机率基本维持55%以上高位,周均压榨在220万吨以上。
三季度以来,受国内进口大豆巨量到港带动,国内进口大豆以及豆粕迅速累库。根据Mysteel农产品调研显示,2025年第35周,全国油厂大豆库存为731.7万吨,同比去年增加42.52万吨,增幅6.17%,同环比均有较快增长。在大豆到港量继续上升而压榨量下滑的态势下,油厂大豆库存被动累库。豆粕库存加速累库至113.62万吨,同比去年减少21.26万吨,减幅15.76%。当周大豆压榨量有所下滑,然表观消费量也呈现下滑趋势,豆粕库存仍是处于累库周期。当周豆粕表观消费量为176.27万吨,同比去年减少1.84万吨,减幅1.03%。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表观消费量连续18周同比高于去年后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在此情形下,油厂压榨仍被动保持高水平,催提压力不减,豆粕库存方面也是累库为主,下游饲料企业的库存持续处于偏高水平。伴随9-10月份充足到港量,预计后期豆粕库存仍有上升空间。
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三季度国内饲料生产保持增长,7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2831万吨,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5.5%。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及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均同比上升,同时畜禽配合饲料出厂价格环比小幅增长。生猪等养殖业饲料需求方面,虽然畜禽出栏量及采食量恢复支撑饲料消费,但生猪产能淘汰及豆粕添比下降直接抑制豆粕需求。豆粕下游需求总体呈现“供应宽裕、需求疲软”的格局,三季度豆粕库存高于去年同期,价格受制于原料供应充足及饲料企业看空预期,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预期四季度随着新季原料上市及供需调整,豆粕需求或迎来阶段性修复,但价格反弹空间仍受制于整体供应压力,需警惕四季度 “新旧季供应切换” 和政策调控带来的需求波动。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及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2025/26年度加拿大油菜籽产量显著回升。加拿大统计局预估其产量达1994万吨,USDA则进一步上调75万吨至2000万吨,同比增4%,创2018年以来最高纪录,这主要得益于生长期内有利的光温水条件。然而,加拿大菜籽供需格局呈现“产增需弱”的特点。一方面,国内压榨需求强劲,USDA预计国内用量上调50万吨至1200万吨,同比增2%;另一方面,出口大幅度地下跌,USDA预估出口量下调90万吨至670万吨,同比锐减28.2%。截至9月7日当周,本年度累计出口量仅52.95万吨,同比减少53.4%。此消彼长之下,期末库存大幅上调134万吨至295.4万吨,同比增加96.4%,供应转向宽松。
全球范围内,2025/26年度油菜籽产量预期向好。USDA预计全球总产增至9096.1万吨,同比增加523.5万吨。加拿大产量的强劲复苏是全球供应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其出口乏力也可能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2025年8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初步裁定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存在倾销。决定自2025年8月14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加拿大的油菜籽时,需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保证金比率(所有加拿大公司均为75.8%) 向中国海关提供对应的保证金。中国90%以上的菜籽以及75%的菜粕直接进口自加拿大。初裁结果使得国内菜籽、菜粕远期供应忧虑加剧,高额保证金意味着未来加拿大油菜籽进口成本将大幅度的增加,国内沿海油厂面临原料供应压力,菜粕压榨量可能下降。
初裁公告中提到,各利害关系方可在公告发布之日起10天内提交书面评论意见。截至目前,关于此案的最终裁定结果尚未公布。终裁的延期,反映了此案的复杂性以及中加双方有几率存在的磋商空间。当前中加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中,最终结果(包括保证金比率是否调整、最终反倾销税税率等)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国内菜系市场的买卖双方多持观望态度,市场情绪和价格也随之波动。从对国内菜系品种供应的影响来看,首先进口成本明显地增加,供应量预期收紧,75.8%的保证金比率大幅度的提高了进口加拿大油菜籽的资金占用成本和现金流压力,直接抑制进口意愿。另外,市场预期远期加拿大油菜籽到港量将持续减少,这可能使得国内菜籽和菜粕的供应趋于紧张。同时,替代品需求上升,但难以完全弥补缺口,为弥补加拿大菜籽和菜粕的供应缺口,市场可能会增加对其他来源(如阿联酋、印度、俄罗斯等)菜粕的进口,或者增加对豆粕等其他蛋白粕的消费。然而,由于加拿大此前在中国菜系进口中占比过高,这些替代来源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供应缺口。
国内供需现实来看,初裁时国内菜籽库存本身处于相对低位。截至2025年9月中旬,国内油厂的菜籽和菜籽粕库存仍在持续下降,这增强了企业的挺价动力,支撑菜籽粕现货价格保持相对坚挺。若未来加拿大油菜籽进口持续受限,国内菜籽和菜粕库存可能进一步消耗,从而对价格形成长期且较强的支撑。对油厂而言:依赖进口加拿大菜籽的沿海油厂将面临原料成本上升和供应稳定性的挑战。它们需要寻求多元化原料来源,或者调整开机率。对饲料企业而言:则需要评估菜粕供应稳定性及成本,并可能调整饲料配方中菜粕的使用比例,或寻找其他蛋白源替代。
从价格波动来看,反倾销调查终裁结果出来之前,菜粕“政策市”特征凸显,市场波动加剧。对后市来看,终裁结果的出炉时间与内容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市场的核心焦点。从中加双边贸易谈判的进展来看,加拿大方面表现出对话意愿,中方也有一定可能会考虑多方面因素。谈判结果将直接影响加拿大油菜籽的未来进口成本和政策环境。
自2024年8月以来,中加贸易摩擦依然是菜系品种行情波动的最大变数。8月14日反倾销初裁结果落地后,进一步加剧四季度国内进口菜籽菜粕供应预期。
菜籽供应端来看,受加征一定的关税影响,今年1-7月国内进口菜籽累计进口量显著下滑:根据海关数据,2025年1-7月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共计208.40万吨,同比减少21.29%。其中,加拿大菜籽进口量197.56万吨,占比高达95%,但同比降幅达18.3%,反映出反倾销政策(75.8%保证金)对进口量的压制作用。7月单月进口量环比下降:7月菜籽进口量17.6万吨,环比下滑4.6%,其中加拿大菜籽17.32万吨,环比减幅2%,占比仍达98.4%,但较2024年同期的43.5万吨下降60.9%。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加拿大仍为绝对主力,但政策冲击下进口节奏持续放缓。同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兴来源增长乏力。1-7月俄罗斯菜籽进口量仅5.25万吨,占比2.5%;澳大利亚因作物年度在12/11月,最早11月才能对华出口。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其他来源合计占比不足0.5%,难以弥补加拿大缺口。
菜粕供应端来看,1-7月进口量微增但结构分化:2025年1-7月菜粕进口量163.16万吨,同比增幅0.93%,但加拿大菜粕进口量91.03万吨,同比降幅23.20%,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8%降至55.8%。7月单月进口量显著下滑:7月菜粕进口18.3万吨,环比下滑32%,其中加拿大菜粕2.9万吨,环比减幅达74.3%,占比降至15.8%,创历史新低。另外,菜粕替代来源国同样贡献有限。阿联酋、俄罗斯等填补部分缺口。1-7月阿联酋菜粕进口量28.7万吨同比增幅近40%,俄罗斯进口12.3万吨同比增幅超25%,印度进口5.1万吨同比增幅近18%,但三国合计占比仅28.3%,不足以抵消加拿大减量。另外,替代国菜粕补充同样受质量与交割限制,阿联酋菜粕蛋白含量(36-38%)低于加拿大(42-44%),且保税区20万吨加拿大颗粒菜粕因成本过高无法流通,实际可售量仅36万吨,加剧市场供应紧张。
三季度作为水产养殖黄金期,塘口存塘量处于年内高位,理论上对菜粕需求形成季节性支撑。不过进入四季度,随气温下降,水产养殖旺季结束,菜粕的需求将从季节性高位回落。豆粕的替代压力预计仍将持续,继续制约菜粕的需求。据Mysteel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37周,沿海油厂菜粕库存为1.75万吨,较上周减少0.05万吨 ;华东地区菜粕库存30.00万吨,较上周减少1.51万吨;华南地区菜粕库存为20万吨,较上周减少1.30万吨;华北地区菜粕库存为5.28万吨,较上周减少0.04万吨;全国主要地区菜粕库存总计57.03万吨,较上周减少2.90万吨。
我们认为,四季度蛋白粕有望走出先抑后扬趋势,主要受国际供应端、贸易政策及国内供需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关键变量在于中美、中加贸易谈判进展。
豆系来看,美豆减产幅度有限,单产较高已成定局,中国采购持续缺席导致美豆出口销售低迷,构成基础压力。若关系缓和导致美豆关税取消,中国采购量回升将提振CBOT大豆价格并增加国内供应预期。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政策尚未出现实质性松动,但就农产品外其它板块有松动进展。另外,随着进入四季度,南美大豆将进入种植期,此前美国气象机构预测四季度出现拉尼娜概率显著增加,若天气异常,可能引发市场对远期供应的担忧,为价格提供潜在支撑。国内方面,豆粕市场预计进入去库存阶段,在当前关税水平下美国大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11-12月船期进口大豆采购仅完成约一成,市场预期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进口大豆供应趋紧,豆粕产出量将随之下滑。需求端来看,豆粕消费受生猪养殖利润恢复程度影响,四季度有一定提振。
菜系来看,中加贸易关系同样未见缓和,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产品的加征关税措施延续,使菜籽粕进口持续受限,继续为菜粕价格提供支撑。菜粕供应则维持偏紧格局,由于中加关系未改善,加拿大油菜籽进口受限,中国虽寻求从阿联酋、俄罗斯等地进口替代,但这些来源供应量有限,难以完全填补缺口。需求端来看,进入四季度,水产养殖进入淡季,菜粕主要需求回落,但后续可能受益于豆菜粕价差扩大可能带来的替代需求增长。
风险因素:着重关注南美天气变化、中美及中加贸易政策动向以及国内供应端实际恢复程度等风险因素。
现代牧业(01117)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公司的非全资隶属公司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我国银行间...
嘿,朋友们!最近在呼和浩特市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工作——中粮饲料(呼和浩特)有限公司的新建年产1...
9日玉米价格整体持稳,局部震荡回升。国内主产区种植户售粮积极性有所提升,贸易主体收购量增加,中储...
自上一年12月下旬以来,饲料首要原材料豆粕期货主力合约从每吨2549元上涨至近期的每吨2985元...
Copyright © 2002- 2022 bob综合体育官网网址 版权所有